13日,央行发布公告整治拒收现金行为,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谐发展。以后,你发现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行为,可投诉、举报给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处理。
划重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
——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方式、无人销售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履行法定职责,且不具备收取现金条件的,可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
——任何单位和个人存在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进行整改。
为何整治?
早在198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强调:“国家鼓励开户单位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采取转账方式进行结算,减少使用现金。”
但是,近年来流通领域人民币现金使用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群众反映强烈。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称,一些消费者在旅游景区、餐饮、零售等行业商户消费时被拒收人民币现金,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过去一段时间,拒收、排斥现金的行为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并不罕见,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如,为加快业务渗透,少数支付机构与地方政府联手力推单一支付产品;个别城市设置非现金支付门槛、营造歧视现金支付的氛围。
在董希淼看来,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整治拒收现金,并明确可使用非现金支付的几种情形十分必要,对于进一步规范社会经济主体对支付方式的选择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时,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同时,央行给地方政府说了一句话:“各地建设智能化、信息化城市过程中,要注重保障全体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全社会自觉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的良好氛围。”
重点整治哪些领域?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给出了具体领域。
“我们将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公共服务、大中型商户进行重点关注,对不正当竞争、恶意或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那么央行将如何整治上述领域?央行称,正在加紧研究操作细则,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检查、整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认真落实公告要求,规范商户收支行为,共同维护市场环境。
“维护全体消费者特别是那些不习惯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群体选择支付方式的权利。”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董希淼称,例如,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交易方式以及技术、设备等因素影响,仍然习惯于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片面推进“无现金社会”,损害了他们的选择权也与普惠金融的精神和原则背道而驰。
澄清!整治拒收现金,不代表不能非现金支付
益普索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8.9亿。其中,微信支付相关的财付通用户8.2亿,支付宝用户6.5亿,两者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85.4%和68.7%。
央行整治拒收现金的公告一出,有网友担心,是不是以后自己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些第三方支付工具要受影响了?
央行公告是这样说的:“在接受现金支付的前提下,鼓励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工具”。
所以,答案是很明确的——不影响用户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必须明确,政策指引本身是中性的,目的是规范包括现金在内的各类支付工具的选择和应用,对支付行为、业态发展、技术创新并不会产生带有偏向性的影响。
央行还详解了“可以使用非现金支付”情形
——对电商平台、无人销售、自助服务、网络政务等场景,以网络化、无人化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履行法定职责,不具备现金收取条件,且参与各方在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上达成一致,可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履行反洗钱、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法定义务,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进行支付的,应当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也就是说,央行的一个总体要求是——“应该和谐发展”。
因为,现金、银行卡、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不同的支付工具各有优势,可满足了不同的支付需求。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移动支付市场持续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达109.1万亿元,增长208.7%,预计到2020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275万亿元。
董希淼认为,非现金支付结算比例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金使用风险,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有助于防范洗钱和腐败等现象,也便利了民众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