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增长放缓和贸易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促使市场猜测新一轮的货币政策正在进行,但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认为,现在还不能认为中国的降准是宽松政策的开始,应该在采取流动性管理措施的背景下看待中国降准。
惠誉表示,在基础货币增长疲弱的情况下,当局此前一直依赖于流动性工具,如中期贷款工具、抵押补充贷款工具和常备贷款工具,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应能提供更长期(和更低成本)的支持,这应该会降低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尤其是那些净流动性的人,通常更依赖影子融资。
就目前而言,惠誉的预期是,监管收紧对信贷增长的影响将超过近期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额外流动性。此外,尽管进一步的削减仍有可能,但惠誉认为,银行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持积极的资产扩张。
至于中国经济,惠誉的基本预测是,由于信贷增长放缓和房地产市场疲软,今年下半年GDP增速将放缓;与美国的贸易紧张迄今尚未对出口产生明显影响,但可能很快就会成为一项关键的政策考量。
除了信贷刺激之外,当局还有其他政策工具来支撑经济增长,包括资产负债表上的财政刺激,不一定是负面评级。惠誉估计,政府总债务不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与评级为“A”的国家相当,这为财政宽松提供了一些空间。
中国央行定向降准
6月24日,中国央行宣布,从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上此次央行再次降准,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实施了三次定向降准:第一次是1月25日开始实施的面向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4500亿元;第二次是4月25日实施的定向降准置换9000亿元MLF,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此次定向降准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体现。他指出,考虑到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整个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状况、金融去杠杆的情况,包括M2增速还处于历史低位,所以这次降准释放7000亿的准备金的规模还是稳健货币政策的体现。
海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此次定向降准本来就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应有之义,“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内涵应当是跟随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调控更趋灵活
专家认为,未来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中性的基调不变,下半年将更注重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以定向调控和结构性支持为主,做好定向支持和前瞻应对,同时推进结构性去杠杆。
展望下半年,专家强调,在去杠杆过程中,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不会改变,可以在稳健中性的基调下,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包括根据形势变化适当降低准备金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