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时报》今日刊文指出,业内专家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的双支柱调控框架日渐清晰。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即央行在通过货币政策完成宏观调控的同时,也负责统筹宏观审慎,防范金融体系风险。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此前也提到,央行在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寻求两者间的协调配合。运用审慎政策工具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整体上维护金融稳定。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影子银行体系扩张往往快于传统信贷增长,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表外业务的快速增长等。《中国金融时报》提到,将更广泛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是大势所趋。
央行今年对宏观审慎的管理,已从之前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升级到宏观审慎评估(MPA)。
《中国金融时报》援引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观点称,“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相应监管部门负责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人民银行在负责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同时,还要承担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责,以确保宏观经济金融稳定运行。”
“宏观审慎管理是从宏观角度,以降低金融体系整体风险度为目标所进行的金融监管活动。由于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有传递及放大的可能,且不同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拥有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尽相同,所以,宏观审慎不是微观审慎的简单加总,而需要由专门部门站在宏观金融大局的高度来牵头进行。”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对《中国金融时报》称。
民生银行温彬还提到指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形成之前,全球央行都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来完成宏观调控和管理。
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也提到,货币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并非毫无作用。
理论上说,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调节总需求,不是结构性政策,但货币当局也可以创造一些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进入一些战略性和薄弱性产业。
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对证券时报e公司称,货币政策会依然保持稳健中性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