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全国技工院校累计向社会输送532万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开展各类培训2600余万人次。]
得益于近年来相继出台的多项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技能人才达到4791万,但这一数量还难以满足“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转型的人才需求。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已列入政府部门的日程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部长尹蔚民22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第五场记者会上表示,解决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的能力和转化岗位的能力。
技能劳动者需求将不断增长
在过去五年间,我国的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创造了超过6500万就业岗位,解决了6500万人主要是青年人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279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尹蔚民在记者会上说,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是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另外一方面是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
尹蔚民说,在未来三年,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城镇每年需要安排的就业人员仍然超过1500万人,这1500万人大多是青年学生。
“为了解决这个结构性矛盾,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岗位匹配的能力。”尹蔚民说。
人社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国家层面建设476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9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实施技师培训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5亿元。
人社部副部长汤涛10月16日在人社部官网表示,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将继续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
汤涛认为,当前职业培训中所面临的挑战是技工培养能力和质量有待提升。职业培训总体规模需要扩大,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需要提升,面向新兴产业的培训能力不足,技师培养力度需要加大。另一方面,技能人才仍面临着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经济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
针对目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十九大代表、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怀在22日举行的教育领域代表谈“教育综合改革”集体采访中表示,要在全社会范围消除对技术和劳动的歧视,营造一种平等尊重的环境,同时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只有学校、学生、社会都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我们国家才会有大国工匠出现。
深化校企合作
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方式。从目前来看,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去年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称,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还有待加强。
一般而言,高技能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实践阶段。现有的校企合作多数只在第三个环节上,即实践阶段实现了合作。
针对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开始了和高职院校深度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的方式为企业储备高技能人才。
汤涛表示,针对技工学校招生难、待遇差、资金缺等突出问题,国家制定《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出台《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升教学和培训质量。
人社部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全国技工院校累计向社会输送532万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开展各类培训2600余万人次。
汤涛表示,未来一段时间,人社部还将加快发展技工教育,培养企业急需技能人才。将校企合作作为技工院校基本办学制度,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