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期市分析
资讯中心:
期市分析
财经要闻
机构点评
行业动态
统计数据
金属知识

稳健运行、共谋发展是钢企头等大事

来源:互联网整理 发布日期:2024/12/16 11:37:45

当下,我国钢铁行业面临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环保压力剧增、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经营管理难度加大等难点,钢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稳健运行、共谋发展是钢铁企业亟待思考并付诸行动的头等大事。

极致降本稳健运行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企业外部,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作为龙头企业的中国宝武提出了“一切成本皆可降”的理念。当下,钢铁企业要稳健运行,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切实将降本达到极致、落到实处。

降本需要做好“知”

一是快速感知。全方位状态感知是钢铁企业极致降本的重要前提。主动智能的全域动态感知,可以准确、及时、完整、高效地获取企业各类生产经营信息,避免信息获取不及时、不准确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源头强化,末端预防。借助传感器、仪器仪表、视频监控、计量、门禁系统等工具手段,实时对进出厂的人员、车辆、物资、产品等各类资源进行状态感知,最大程度保障进出厂资源的安全、质量。

过程感知,全程管控。全过程实时动态感知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人、财、物、产、供、销等各类信息(包括初始量、使用量、消耗量、产出量、放散量、维修量、库存量等),为确保生产经营质量以及各类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及时可靠的基础支撑。

外部感知,动态掌控。对企业产业链上下游、政府、金融机构、兄弟单位、竞争对手、合作方等外部组织相关信息进行动态感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识别、定位、跟踪、爬取等多种工具和手段,获取更广泛的外部资源,以便根据外部资源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二是准确预知、预判。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对企业历史和当下信息资源(包括原料供应、客户需求、产线装备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合各种智能工具,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

预知原料供应。避免因为原材料短缺,供给不及时,造成停工待产。根据供求关系预测原料价格波动趋势,采取应对措施来降低成本、节约开支。

预知客户需求。预知下游客户的购买需求,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现金流使用、产品产量、库存准备、供应商账期等,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调整措施,达到降本的效果。

预知装备情况。对产线装备故障、异常操作、突发性异常等情况进行预知,提前做好预案和应对措施。提高设备生产作业的稳定性,从而降低成本。

三是政策悉知。多方了解和掌握与企业生存发展相关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际、国家、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类相关政策文件。知悉产能产量类政策,包括《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以及粗钢产量调控、钢铁企业冶炼装备摸底等方面的政策文件。知悉绿色发展类政策,包括超低排放改造进展与绩效分级政策调控、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绿色工厂等方面的政策,及时掌握国家及地方对钢铁企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要求。知悉数字类政策,包括智能制造评价、数字经济、数据要素×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降本。

降本需要强化“行”

全员行动。降本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决策层,但仅靠决策层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企业的执行层、操作层都发动起来,全员参与、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入外部咨询机构。

在决策层面,高层领导主要是定战略,做好降本的顶层设计。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分层次对员工开展各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适应性与提升性培训,不断提高各层级人员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能力。

在执行层面,中层领导在降本增效中起着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作用,向上要负责落实好公司的降本增效战略,向下要做好对企业降本项目的直接调动和安排管控,监督各项目落地实施。

在操作层面,企业降本增效的具体操作人员要做到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提升自身业务及操作能力,力争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避免因多次返工等增加使成本。

对标挖潜。近年来,各大钢铁企业纷纷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开展对标找差工作,充分了解自身短板和不足,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改善技术经济指标水平,对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一是梳理降本环节。梳理出从源头到末端、从内部到外部所有可以降本的环节(包括采购、销售、生产、装备、能效、环保、物流等),按不同维度(如按部门、业务流程、产线、装备等)列出企业所有可以实施降本的环节。

二是全面对标找差。通过可量化的指标描述出各降本环节的现状,树立对标单位,通过多种对标形式(交流、考察、学习等)进行对标找差,找到自身的不足和短板。

三是评估降本环节。通过对标找差列出需要降本的环节,考虑其影响成本的技术、资金、装备、人力、环境、政策等因素以及与其他降本环节的关联关系等,进行综合排序,制订降本行动方案。

四是狠抓降本落实。严格实施降本行动方案,并通过资源配置、过程管控保障降本方案落实,达到降本目标。

落实激励。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实现极致降本的助推器。例如,永锋钢铁将成本目标完成绩效与员工收入挂钩,细化落实、奖惩分明,只要合理节省下来就有加分、奖励,针对突出贡献员工及时实行重奖,鞭策每位员工“干着算”“算着干”,从而达成降本的指标绩效。一是挑选指标。结合企业降本重点任务,从资金、采购、销售、技术、生产、设备、质量、物流、效率等方面设定降本关键业绩指标。二是分解指标。先期指标可以先设立一级、二级指标,随着指标体系逐步完善,再逐渐分解细化指标层级。三是考核激励。定期对承担降本指标目标的部门或岗位目标执行结果进行综合检查、评判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岗位或部门进行激励兑现,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四是完善改进。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指标体系、考核激励机制,持续巩固和提升降本效果。

提质增效共谋发展

对内,极致降本是企业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可以帮助企业杜绝浪费、减少不增值的活动。对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能力和效率的提高,有助于钢铁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

以提升ESG表现为目标

推动提质增效

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将ESG表现纳入战略规划和业务管理流程中,以提升ESG表现为目标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第一,提升环境表现。积极采用新技术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消耗,有效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一是能耗双控。组建极致能效提升领导小组,积极探索和采用先进成熟的节能技术,开展“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示范厂”创建及培育、能效提升行动方案及诊断工作。同时,对标同行优秀企业,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清单、政策清单、能力清单。二是碳排放双控。开展双碳人才队伍建设和储备工作;通过冶炼工艺突破,产品迭代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途径,提升钢铁企业碳排放管控水平;完善碳数据统计核算体系和碳排放监督考核体系;盘活企业碳资产,利用绿色金融杠杆,带动钢铁企业绿色发展。三是打造绿色工厂。积极推进绿色装备技术在企业生产各环节的推广和应用,按照绿色工厂的评价依据,从环保、节能、循环经济、低碳等方面实施专项诊断规划,加快创建具备“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

第二,提升社会表现。在保障企业自身健康发展、持续回报投资者的同时,对公众及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为员工提供健康与安全的工作条件,不断提升员工权益和福利;注重产品品质、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品牌价值、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的满足,持续提升企业社会价值。例如,以宝钢、河钢、首钢、鞍钢等为代表的国有钢铁企业,以沙钢、德龙钢铁、中天钢铁、三宝钢铁等为代表的民营钢铁企业,都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项目、开展扶贫、职工健康安全、生活保障等工作,以提升社会形象、增强对社会的贡献和履行社会责任。

第三,提升治理表现。设立ESG委员会或工作组,不断提升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效能。例如,宝钢股份搭建了多元化董事会治理架构;山东钢铁搭建由董事会、董事会战略规划与ESG委员会、ESG推进工作组织机构3个层级构成的ESG治理架构。企业通过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治理结构、创新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等措施,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双轮驱动为支撑

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数字化驱动。通过收集、整合、分析和利用各类数据资源,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从而优化生产经营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一是梳理数据资产。站在全局视角开展企业各类数据资产梳理工作,对数据资产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评价,确保数据资产真实、准确、完整、安全、可靠。二是高效集成共享。打通数据壁垒,在系统层面、业务层面、生态层面实现企业数据的集成、交换、分析、展示、共享,提高业务响应效率,提升生态链接能力。三是挖掘数据价值。以数据为基础,结合模型、算法应用到企业各生产经营环节(原燃料配比、高炉操作,设备诊断和预测性维护、吨钢综合能耗等),进行预测和优化,最大化发挥数据价值。

场景化驱动。业务场景驱动的数智化转型为钢铁企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新路径。如湛江钢铁的5G智慧工厂,武钢的铁、运、钢的扁平化管控及铁水智能调度,酒钢的设备状态监测与工艺优化,鞍钢基于5G的机器视觉带钢表面检测等典型场景化应用。这些典型场景化创新应用,不仅优化了钢铁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还为其他钢铁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参考。

业务场景选择首先要与企业整体战略和长期目标保持一致。可以借助PEST(宏观环境分析)、SWOT(态势分析法)等工具来辅助企业选取业务场景,重点选择可以展示企业核心价值、解决关键问题或体现行业发展趋势的业务场景(如原料优化配置、产线自动化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改善、能源效率提升等)。一是打造典型业务场景。针对选定的业务场景,结合场景现状、客户需求、竞争对手表现、行业发展趋势,并通过整合先进技术增强其作为典型业务场景的技术支撑。根据反馈和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业务场景,使其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二是发挥场景价值。考虑将典型业务场景复制和推广到其他类似环节或更大范围的应用中。推动业务场景成为行业最佳实践或标准,并申请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和奖励。分享业务场景的知识和经验,提升其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业务场景价值最大化。